国家重点学科
1.本学科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尊龙凯时华西第二尊龙凯时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委管的三级甲等妇产儿童专科尊龙凯时。华西儿科源于1896年成立的仁济妇孺尊龙凯时,依托百年华西医学沉淀和浓厚的华西文化,经过杜顺德、张君儒、唐泽媛、廖清奎、钱幼琼、姚裕家、周同甫等几代儿科前辈的共同努力,儿科学在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华西儿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准单位;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目前我国儿科学界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华西儿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准单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重点项目获准单位;是西部地区儿科疑难重症转诊收治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云、贵、川、渝、藏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区域性诊治中心。华西儿科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学》主编单位和中华医学会专业期刊《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国际输血及血液杂志》的主办单位。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199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被评为四川省教委重点学科;2005年在国内妇产科学和儿科学领域首先设立二级交叉学科“母婴医学”;2006年进入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获准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获准国家级精品课程,2011年新生儿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2年3月成立华西儿童医学中心。2012年四川省儿科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尊龙凯时儿科。2013年获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五年来,儿科团队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论文1篇(IF31.957);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华西儿科学的发展及其在临床、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了她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实力。
目前,华西第二尊龙凯时儿科有床位360张,年门急诊病人100余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5万人次,有医师12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9名,硕士学位39名,高级职称56名,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46名。护士223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38名。在职医技人员30名,其中具有硕士学位4名。儿科下设新生儿科、儿童神经科(神经、康复专业)、儿童消化科、儿童肾脏/内分泌科(肾脏、内分泌专业)、儿童呼吸科、儿童心血管科、儿童血液/肿瘤科(血液、免疫专业、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儿童感染科、儿童保健科、儿童重症医学科等科室。
2.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经过六十余年的整合与发展,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以儿童疾病遗传资源平台为基石,以儿童疾病组织细胞重塑和发育重建为核心的研究群体,涵盖儿科学所有三级学科,并在以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取得卓越成绩:
早期发育与损伤的可控因素研究
利用尊龙凯时拥有产科、儿科和围生医学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早期脑损伤、肺损伤和发育重建研究团队。在临床方面,该团队在国内创立了高危儿从宫内发育监测到出生后脑损伤诊断、康复、预后评估的完整诊治评估体系,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率先提出的甘露醇“小剂量,短间隔”临床使用原则至今仍被国内临床广为采用;在科研方面,该团队以脑损伤和药物保护的信号传导机制为研究重点,开展了多通路、多水平的神经细胞重塑可控因素系列研究,率先探讨并报道了发育期大鼠脑卒中的发生机制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重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若干国内领先的发病机制新发现,对改善早期脑损伤患儿的生存质量、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在肺损伤方面,该团队研究重点研究肺上皮极性调控机制,认识上皮极性在肺组织结构形成、正常组织结构维护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早产儿肺发育不良及临床诊疗措施对肺功能预后的影响及相应机制,深入探讨适应于不同肺发育状态的低创性呼吸支持,以减少包括BPD的发生率在内的慢性肺损伤,为深入理解肺疾病(包括肺癌、肺纤维化、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机制和为肺再生的组织工程提供理论基础。该团队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尊龙凯时、加州大学医学院旧金山分院等开展了长期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教育部平台建设课题在内的800多 万元的基金资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早期镶嵌性干预
该研究团队是国家级先天性心脏病诊治培训基地之一,长期致力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研究,已经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整体研究体系。在临床方面,团队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介入诊治五千余例,在室间隔缺损膜部瘤介入研究、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防治、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位居国内前列,总体地位位列全国三甲,是国内八大心脏病介入诊疗中心之一。在基础研究领域,围绕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肺血管重构,对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逆转肺血管重构药物筛选、先天性心脏病肺血管重构信号转导调控、心血管时间生物学等学科热点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各类基金资助260多万元。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研究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铁缺乏症与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孕母严重缺铁可影响胎儿铁供给的“有限无私理论”并得到广泛认同,在儿童铁缺乏症的发病与干预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对降低国内危害儿童健康四大疾病之一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铁紊乱下儿童肿瘤性疾病的细胞损伤与重塑、肿瘤化疗方案的优化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基金资助,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内的各种成果奖励10余项。
儿童感染/传染性疾病研究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是国际流行病学网(INCLEN)中国分中心单位。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国际合作课题,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The Lancet 杂志(1996年)和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1997年),为我国乙脑减毒活疫苗获得WHO认证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亚洲数以百万计生命和健康仍在遭受乙脑威胁的儿童提供了一大福音。2005年以来团队在全国首次开展金黄色葡萄球菌社区携带状况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ONE杂志(2009年)。近年来学科开展了遗传代谢性疾病血、尿气/液相色谱分析,多种儿童肝病基因检测,耐药结核基因分型及药敏检测,对儿童肝病、耐药结核、儿童艾滋病、手足口病等疑难、新发传染性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课题多项基金资助。并获得国家级教育奖一等奖在内的各种成果项。
儿童血液净化及肾脏疾病研究
该团队是我国颇具特色的儿童血液净化研究队伍,每年完成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等治疗项目两千余例,临床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呼吸道病毒触发微小病变型肾病发病机制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肾病模型,从病毒基因反式激活、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调控和病毒逃逸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Kidneyinternational 杂志上,研究水平国内领先。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基金资助多项,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儿童重大疾病遗传信息与生物资源应用研究
该团队是国内最具特色的资源密集型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拥有世界最大的妇幼卫生流行病学监测现场、国家级出生缺陷信息平台和妇女儿童重大疾病生物资源平台,在国内处于领导地位。先后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部“973”、教育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卫生部、科教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项目23项,共2259万元的各种资助,开展了50余种儿童重大疾病及家系资源收集,已收集血液样本3200多份、家系80多个。针对唇腭裂进行了时间生物学和分子水平的病因学和临床治疗新技术研究。已经搭建起一个新兴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交叉学科平台,在科研、临床、人才培养和国家卫生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百年华西医学的支撑下,儿科学的发展已经位于国内儿科学先进行列。我们将发挥自身特色,扩大四个重点专业的领先优势,带动其他三级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将本学科建设成国内领先、部分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一个研究领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国家级优秀重点学科。
3.本学科点的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儿童的健康发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健康科学研究反映了国家的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易受多种致病因素的伤害,关注他们的健康和成长是提高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关键。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儿科学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环境因素、人文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历史上曾经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如重症肺炎、腹泻)、营养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的发生已经显著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呈明显的上升态势,特别是出生缺陷、肿瘤性疾病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先天性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本学科的建设目标和思路建立在对儿童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整体研究思路契合了儿科学科的整体发展潮流,对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为代表的出生缺陷、早期脑损伤、肺损伤、儿童血液肿瘤性疾病等亚专业方向进行重点倾斜与扶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科研空间。
本学科地处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面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信息资源相对落后、儿童人口众多的现状,加强对西部中心枢纽城市的儿科学学科建设支持,发挥其在西部儿科学的领头地位,以点带面推动西部儿科学学科的整体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儿童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降低儿童死亡率、满足西部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影响深远。